查看原文
其他

道口街与公爷街——儿时印象

何家天 不学八哥
2024-08-29

《老漳州记忆》1

古城老街:道口街

老城的新华路是个直角坐标系,圆圈就是原点,新华西路往西,门牌递增,南侧为单号,北侧为双号。新华西路穿过中山公园,经东坂后,直到县前(即旧龙溪县衙,现为教育学院)。这条路曾叫过陆安西路、中山西路,古早时街道分段叫不同的名字,自东向西依次为:卫城内、丝线街、东铺头街(十字街)、行春街、道口街……。我家祖传的福文斋刻印店就在道口街,原门牌是中山西路172号,后改为新华西路176号。记得50年代初道口街还是石条路,过后才铺上“红毛灰”(水泥)。大家所熟悉的古城府埕,是漳州府衙的广场,而百货大楼前的那片空地叫做道埕,就鲜为人知。所谓道就是明清时代的汀漳龙道,下辖汀州、漳州、龙岩,应是副省级行政机构,级别高于漳州府。道衙门外广场叫道埕或道口,道衙的范围叫道内,所在的那条街就叫做道口街。道、府、县三级衙门同在一条街,这肯定不多见。

道口街(新华西路)
道口街是老城最繁华的街道,东起市仔头十字街,西至公园东门,街道两边都是商行货店。市内其他闹市:市仔头(北京路)、马坪街(延安路)、东铺头、太古桥都在附近。照片里的新华西路就是道口街,右侧大楼是漳州最早的美玉照相馆,璇宫照相馆也在道口街。旧时道口街集中了漳州最早的名医,沿街开设了诊所医馆。记得有陈家的翰苑医馆,李绮霞妇产科,李松山眼科,郭淑荣妇产科,沈锡铭内科,洪秉章牙科在东铺头街。1956年公私合营、合作化大潮,这些诊所大多合并为东铺头联合诊所(卫生院),仍在原处看诊,成为远近闻名科室齐全的医疗机构。漳州几乎所有的刻印店也都集中在这里,店号有福文斋、复兴等,后来成立的刻印社也仍在这。还有出名的晓庄书店、叶氏西药房、黄氏牙科材料店、闽华裁缝店、东方面包店和白铁社也都在道口街。

新华西路新貌,前方就是道口,远处是圆山

东壕沟穿过道口街,原来桥上南北各有店面
漳州第一街:延安北路
旧道衙拓通为延安北路

延安北路是新开的街道,建在旧汀漳龙道道衙的旧址,也属道口范围。道衙旧楼坐北朝南,位置就横在现在的延安北路路口,小时候见过大门口有两只石狮,后来移到公园口。这座楼做过陈炯明闽南护法区司令部、张贞国民革命军师部和旧警察局,1949年成了龙溪县和漳州市公安局。50年代为了建新路,将旧楼拆除,公安局移建到现址,变成朝东座向。1956年我上小学那年,在公园口道埕边新建了漳州第一座国营百货大楼,占地很大,虽只有三层楼,但很气派,建在“三角印儿”(转角),正面大墙写有“百货大楼”四个大字,似还用过“中百公司”招牌,大字边沿还镶嵌霓虹灯,大字有规律轮番亮灯,颜色不断变幻,这应该是漳州第一盏霓虹灯。在大楼施工现场我看到地基没用条石竟全是砂基,落成后墙上嵌有块提示石。

接着,1958年拆“道内”遗址拓通延安北路,路宽超前,全新水泥路,从公园口直到胜利路,跨壕沟(护城河)在与南昌路交叉点建了座石拱桥——延昌桥,开始桥两边的人行道还是简易木制桥。路通后相继建了食杂公司、美容理发厅、漳州旅社和建筑工人俱乐部等大楼,延安北路成了漳州第一街。几年后延安北路才延伸到北庙玻璃厂一带,通往南坑火车站。大同路在宝珠园与延安北路相交,市区往北通道被延安北路取代,大同路北段建了龙溪轴承厂和煤球场。1958年实验小学搬到民主路后,开头我上学还走联仔街小路,建了延安北路后就径直走大路再拐民主路即到学校。

中山公园东门广场旧称道埕

1956年嘉禾小学改为实验小学,但校址仍在瑞京路,我是实验小学第一届新生。1958年春才从旧址搬到民主路新址,校舍全部新建,有一座两层教学楼,两排平房教室和一座办公厅,大门朝东。校园里有很多果树,边上都是竹林。北面隔胜利路是人民会场,大家常翻墙去蹭戏蹭电影。

新华西路、延安北路这一带并不曾“造大水”,只有1960年特大洪灾时才被水淹。我溜出家里的后门,站在延安北路路边的土堆上看大水,延安北路滔滔洪水就像黄河,还漂着木头和猪只。觉得很奇怪,为什么洪流不是从南门溪方向来,而是从北往南流,长大后才知道,这次洪水是从北溪的浦南吴铺决堤冲进漳州城。

六九洪水街道行船

新正时的乐园:公爷街

儿时过新正印象最深的是迤(sei,逛)公尪街,正规叫做“游春场”。公尪街,专指南昌路从青年路到延安北路一段,作为商业街的历史始于明代,是漳州城最古老的游春场,当时叫探花街,是明代探花谢琏府第的所在,清初探花府为世袭一等海澄公黄梧所强占,街道也因此改名“公府街”,俗称“公爷街”,讹叫成公尪街。府第后来成为军分区,小时候叫它政治部,位置就是现在的芗城区政府,人们经常在这里看免费的露天电影。新华西路西段人民新村一带也有个部队营区,大家叫司令部。

每年春节初一至十五,布袋戏、人戏,攻炮城都在这里竞相上演,蚝仔煎、豆干面份(手抓面)、五香等各色小吃,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也多聚集于此,街上人头攒动,甚是热闹。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糖人、关刀、还有小孩戴在头上的尪(ang)儿头,都是孩子所爱。后来游春场迁至马道底体育场,也曾设在延安北路北段,公爷街延续数百年的游春历史也到此为止,逛“公爷街”成为老漳州人的回忆。

新华西路林厝巷有个程家邻居,程家阿婆叫阿蕊,是四姐入选1958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的《鲁奶奶》原型。程家旷地有棵拿拔(芭乐),树干光滑,小时爬过。旷地靠老家围墙边摆满洋灰做的各样人头坯具,一到倚年,程家大儿子会将这些人头坯具搬出,开始制作尪儿头(大头娃娃)。先用粗纸(草纸)沾水贴在人头坯具上,一层层、一处处都要贴上纸,有一定厚度后,让它晾干。再用锋利刀片从头具后脑勺切开,小心与坯具分离剖开,再用草纸沾胶水(只有这道工序用胶水)粘好切口,用刀挖开眼睛,嘴巴,上漆,栩栩如生的大头娃娃、孙悟空、关公等横空出世!这算不算“非遗”?等新正一到,尪儿头就可在公爷街热卖了。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不学八哥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